中国教育新闻报-大连理工大学学子赴辽宁凌海开展红色文化数字化与乡村振兴创新实践

大连理工大学学子赴辽宁凌海开展红色文化数字化与乡村振兴创新实践

img 发布日期:2025-09-04 img 浏览量:22 

2025年7月19日至21日,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大连理工大学-立命馆大学国际信息与软件学院“凌云山海”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辽宁省凌海市开展了为期三天的社会实践活动。该实践团由十余名具备数字技术专业背景和跨文化学习经验的本科生组成,围绕“追寻红色足迹,赋能乡村振兴”主题,深入走访当地革命历史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场所与乡村振兴示范项目,综合运用三维扫描、全景采集、数字化建模等先进技术手段,致力于探索红色资源保护传承与乡村文化创新发展相结合的新模式与新路径,为地方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智慧与技术力量。

在牤牛屯村东北野战军锦州前线指挥所旧址,遗址管理员向队员们展示了一部1948年辽沈战役期间使用的手摇电话机,并详细讲解了该文物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和历史意义。管理员介绍说,这部电话机虽历经七十多年岁月,仍保存完好,是当年传递重要作战指令的关键通讯工具,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军事文物价值。实践团成员使用高精度三维扫描设备,对手摇电话机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数据采集,生成高清晰度三维模型,为后续建立数字文物档案和线上展示系统提供了完整的数据基础。队员们还就革命旧址的日常维护、文物保存现状及数字化保护需求与管理员进行了深入交流。

img

图为翠岩镇团委郭书记与大家在牤牛屯村开展交流学习活动。马鸣 供图

在辽沈战役纪念馆,讲解员向团队重点介绍了馆内采用数字全景技术复原战场场景的创新实践。馆内通过1:1场景建模、虚实结合等技术手段,真实再现了塔山阻击战等经典战役的历史场景,为参观者提供沉浸式体验。讲解员表示,这种数字化展陈方式不仅增强了展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也更有利于红色历史的传播和教育功能的发挥。馆内陈列的三千余件文物,包括作战地图、武器装备等实物展品,配合数字化展示手段,生动再现了当年的烽火岁月。实践团队员们认真记录这些数字化展示技术的应用细节,并就红色文化资源的创新性开发和可持续利用与馆方专业人员进行了座谈讨论。

在锦州市文化艺术中心非遗展区内,工作人员为实践团现场演示了辽西皮影戏的历史沿革与操作技艺。工作人员一边操纵皮影一边介绍,辽西皮影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通过剧目创新和互动体验等方式焕发新的生命力。队员们亲自体验了皮影表演的全过程,从幕后灯光布置、影人动作操控到配音配乐,多维度感受这项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许多队员表示,这种深度体验为他们后续设计数字文化产品、开发非遗文创方案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实践团还就非遗文化的当代价值、传承困境与创新路径与非遗保护工作者进行了专题访谈。

img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锦州市文化艺术中心非遗展区参观满族刺绣。马鸣 供图

在边墙子虎溪民俗文化村,村干部向实践团详细介绍了村里的特色文化项目建设情况。该村通过建设剪纸文化长廊、在民居外墙展示书法作品、组织传统节庆活动等方式,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日常生活。村干部表示,这些举措既有效保护了非遗技艺,又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文化活力。细雨中的村落别有一番韵味,队员们漫步在青石板路上,用专业摄像设备记录下这些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交融的场景,积累了大量的影像资料和创作素材,为后续设计开发乡村文化创意产品提供了丰富资源。

实践最后一日,团队与共青团凌海市委员会就“吉祥物设计”项目开展专题座谈。队员们基于前期调研成果,提出了多套将“海参”“海浪”等本地自然元素与剪纸、皮影等艺术形式相结合的设计方案。当地工作人员认为这些创意设计既体现了地域特色,又融入了文化元素,为宣传推广凌海文化提供了新思路。双方还就设计方案的进一步完善、落地应用和后续合作进行了深入讨论。

img

图为实践团队与共青团凌海市委员会开展吉祥物设计专题座谈。马鸣 供图

在配水池战斗遗址,管理员指着墙上的弹痕向队员们讲述了1948年在这里发生的激烈战斗和历史故事。每一处痕迹都记录着当年的战斗历程,见证着革命战士的英勇事迹。队员们利用专业设备对遗址进行详细测绘和多模态数据采集,为建立精细化数字化档案做准备。这些数据将用于后续开发虚拟展示系统,使更多人能够通过互联网远程参观这些历史遗址,接受红色教育,传承革命精神。

img

图为实践队员在翠岩镇广场前国旗下的合影。马鸣 供图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团队不仅深入了解了凌海市的红色历史脉络和文化资源特色,更探索出了一条数字技术赋能红色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实践团收集的大量一手资料和数字化素材,将为后续开发红色教育平台、设计文化创意产品、制定乡村振兴方案提供重要支持。该实践活动充分展现了大连理工大学学子立足专业、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也为高校社会实践与地方发展需求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有益经验。

(通讯员 马鸣)